生态热点
③面向未来的绿色交通——展望、挑战与协同行动
发布时间:2025-08-12
来源:武汉长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字号:
分享:

在武汉长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普兰宁城事论道:江城绿色交通"专题研讨会上,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孙小丽系统阐述了武汉绿色交通发展实践,并就"十五五"及中长期发展提出前瞻性思考。她指出,在全球碳中和战略深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推动绿色交通转型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必选项。

孙小丽重点提出三大发展路径:一是重塑城市交通生态的关键驱动力。绿色交通亟需完成从传统的“城市建设者”角色向“城市运营服务商”的转变。二是主动拥抱技术变革。 未来需从立体化(如低空交通)、共享化、智慧化等多个维度,构建多层次出行体系。交通服务的核心应从满足“基础出行”跃升为提供“全链服务”,为每位出行者量身定制高效、经济、低碳、高品质的个性化出行方案。三是建设人民城市彰显人文关怀。建设人民城市需要打造“以人为本”的升级版。注重精细化的城市治理、普惠性的公共服务以及包容性的发展路径,从“空间改造”深化到“幸福再造”,特别要强化对“一老一小”等群体的出行服务保障。

图片1.png

孙小丽的精彩发言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处长黄宇提出创新性建议:"在三阳路等公共交通高度发达的区域,可考虑设立低排放区甚至零排放区,限制高排放车辆通行,优先保障公共交通和新能源车辆路权。若能以点带面,在三环线内规划多个此类示范区,将对改善人口密集区空气质量产生显著成效。"对此,孙小丽回应称,零碳示范区建设确实是值得探索的方向,规划部门正考虑在二环内核心城区或环三环绿道体系区域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

图片2.png

专家学者们还从提升市民出行体验角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华中科技大学章北平教授指出:"武汉全年近半数天气面临雨雪或高温,这直接影响了市民选择绿色出行的意愿。建议在地铁站周边小区出入口及沿线道路建设遮阳避雨廊道,以较小投入显著改善'最后一公里'接驳体验。"武汉大学周培疆教授进一步建议,可将此类设施与武汉特色绿道系统(如东湖绿道)有机融合,有效提升步行交通吸引力。 

图片3.png

在总结发言中,孙小丽副院长强调,实现绿色交通发展需要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她提出三点具体建议: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建议加快推动《全民友好出行条例》地方立法进程,完善绿色交通政策法规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支撑。二是深化社会协同。持续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月""公交出行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培育全社会绿色出行文化,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三是倡导公众参与。号召市民践行"一公里步行、三公里骑行、五公里公交"的健康出行理念,让绿色出行成为市民自觉行动。

本次研讨会充分彰显了武汉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共识:既要立足长远规划和技术创新,更要注重跨部门协同和民生细节。唯有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市民携手同行,才能将绿色交通理念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