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热点
②武汉实践二十年——绿色交通发展的五大策略
发布时间:2025-08-12
来源:武汉长江生态文明中心
字号:
分享:

回顾武汉市二十余年的绿色交通发展历程,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孙小丽在武汉长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普兰宁城事论道:江城绿色交通”专题研讨会上分享宝贵的实践经验。她介绍,武汉坚持“绿色优先、智慧管理、组团疏解”三大战略,成功推动三大转变:治理理念从“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发展模式从“建设为主”转向“规建管运一体化”;机制保障从“政府主导”转向“社会共治”。

图片4.png

通过实施“调结构、优空间、强治理、提品质、赋智慧”五大策略,武汉对外构建综合性国际枢纽,对内打造绿色智慧出行示范区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调结构方面,武汉以地铁引领绿色交通转型,与城市总规同步编制四轮轨道线网。全域构建“七个枢纽门户、17个地铁街区、22个外围地铁产业组团,末端地铁小镇及若干地铁微中心”五类地铁城市功能区,覆盖全市约70%人口和岗位,形成“地铁+公交+慢行”三网融合体系。目前武汉已形成518公里轨道网络,日均客运量超400万人次(全国第八),中心城区轨道站点覆盖通勤占比居全国第三,“公共交通+慢行”出行占比超75%。武汉规划院创新构建“大数据+云平台+交通模型”三位一体技术体系,其“轨道+”发展模式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优空间方面,武汉作为全球唯一千万人口级国际湿地城市的资源禀赋,探索以湖为单元的空间结构转型。选取代表性湖区形成五方面规划经验:加强全流域生态治理、优化湖城融合组团布局(支撑15分钟生活圈)、构建多维度评估体系(安全生态、交通畅达、设施共享)、实施“一湖一策”精准治理、创新“XOD+EPC+新PPP”资金平衡开发模式。东湖绿道三期建设改造实现机动车、自行车道、人行道三道分流,打造“书香道”串联11个景点,获城市土地协会亚太区卓越奖最高奖项。

在强治理方面,一是推进片区综合治理,如中山大道复兴规划借地铁6号线建设契机,优先保障公交和慢行路权,将原双向四车道改造为以公交和步行为主的慢行街区,绿色出行比例提升至90%,荣获国际规划卓越奖。二是精细化治理:二环内打造零碳示范区;三环内推广停车共享与预约缓解“停车难”;三环外轨道站点布局P+R停车场截流进城车辆。

在提品质方面,2019年出台《武汉城市街道全要素规划设计导则》,实现全要素链条闭环管控。典型案例武昌生态文化长廊,利用武九铁路遗址更新,在滨江寸土寸金地带建设集慢行专用、市政走廊、公共空间于一体的慢行专用道,通过“生态景观、历史文化、城市功能、地下管廊”四廊共建提升长江右岸功能和景观价值。

在赋智慧方面,从新交通(e-VTOL、萝卜快跑)、新模式(新洲区公交带货、经开区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新需求(大数据精准匹配)三个维度构建绿色出行新范式,突破传统出行边界,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绿色出行选择。

五大策略协同推进,不仅显著提升公共交通与慢行出行的吸引力,更积累了具有武汉特色、可复制推广的宝贵经验,为可持续城市交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