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热点
专题一:①规划视角下的绿色交通——内涵与多维属性
发布时间:2025-08-12
来源:武汉长江生态文明中心
字号: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8-12_095334_572.jpg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在2023年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论坛上明确提出,要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武汉长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普兰宁城事论道:江城绿色交通"专题研讨会上,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孙小丽从规划专业视角深入解读了绿色交通的丰富内涵。她指出,城市交通发展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演进,当前正步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交通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孙小丽系统梳理了绿色交通的四大核心属性。一是生态属性。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其中约80%来自道路交通。通过人员替代、结构优化、技术赋能等途径重构绿色交通出行生态,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二是经济属性。绿色交通是构筑发展新动能的核心引擎:在产业维度上,驱动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新基建方面,以生态道路、智慧枢纽、新能源充电等为抓手,带动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协同发展;在新业态方面,共享交通、交通碳管理、低空物流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些对重构城市的出行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三是社会属性。绿色交通的基本目标是组织城市高效运营,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始终将人的需求置于出行服务核心。通过保障残障人士、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的出行权益,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公平。四是人文属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地区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和世俗化的冲击,导致了本土价值削弱,在开放创新过程中保持本土特色、尊重历史人文传承至关重要。将传统建筑美学、地域、风俗、民情融入交通设计,使老城街巷的步行道承载岁月记忆,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孙小丽指出,随着现代技术革新,交通方式已从平面二维转向天空地三维的立体化、智能化。人们对交通的需求内核不再局限于空间转移,更注入了生态友好、品质提升、历史传承、人文关怀等多维度关切,绿色交通因此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这四大属性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推动城市焕新发展的绿色交通规划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