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热点
专题二:治堵视角下的绿色交通——绿色出行破局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29
来源:武汉长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字号: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829152133_4_284.jpg

武汉作为全国目前唯一实施机动车"三不限"政策的城市,正面临着系列独特的交通治理挑战。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殷俊副局长在武汉长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普兰宁城事论道:江城绿色交通"专题研讨会上披露,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92万辆,2025年第一季度通勤高峰拥堵指数为1.844,位居全国百城第三。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复杂性与紧迫性。

武汉的交通拥堵呈现出四种典型形态。结构性拥堵源于水系和铁路对路网的分割,导致次支路贯通性差,车流过度集中于骨架路网;组团性拥堵体现在南湖等大型居住区,10万常住人口仅依靠4-6车道的南湖大道对外联系;节点性拥堵以常青立交为代表,高峰期进城车流超1万辆,主辅路交织严重;聚集性拥堵则发生在同济医院等场所,日均1.6万就诊量仅配套1100个车位,车辆排队挤占主干道。这些拥堵形态相互交织,构成城市交通的治理难题。

面对持续增长的交通压力,近年来,武汉探索出一系列绿色治堵创新举措。在公交系统优化方面,交管部门协调开通了D724、D725等接驳专线,解决白沙洲区域地铁覆盖不足问题。针对育才高中放学拥堵,开通通学定制公交D1985路,实现"校门到家门"一站式接驳,使学校周边晚高峰拥堵指数下降15%。这些精准化的公交服务有效减少了私家车使用频次。

新能源汽车推广成为减排降堵的重要抓手。武汉已出台系列优惠政策:中型以下新能源载客汽车不受长江大桥、江汉桥单双号通行限制;货运车辆在二环内白天不限早晚高峰行驶。政策引导下,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3.9万辆,同比增长51%。同时加大对高污染车辆的管控,今年1月以来查处柴油货车违禁通行1072起,有效降低尾气排放。

慢行系统建设是绿色交通的关键环节。武昌生态文化长廊骑行道于2024年5月开通,全长13.5公里,通过9座天桥实现"空中骑行"与地面交通无缝衔接。市政府开展"文明交通 畅行武汉"行动以来,在沿江大道、知音大道开展慢行改造试点,通过路面平整、降坡去坎等措施提升出行体验。交管部门计划2025-2027年分批完成67.9公里非机动车道改造,全面提升慢行交通环境。

智慧赋能构建治堵新范式。生态环境局大气处黄宇提出,将碳普惠与智慧交通系统打通,开发整合多种出行方式的APP,让市民实时查看不同出行方案的减碳效果和碳积分收益。

疫情后出行习惯变化带来新挑战。殷俊指出,虽然轨道交通客流稳步提升,但常规公交日均客流仅190万人次,远低于2019年的390万人次。私人机动车出行习惯短期内难以扭转,加之绿色出行体系在点到点服务、舒适度等方面存在天然劣势,需要持续优化出行环境。

微信图片_20250829152128_3_284.jpg

武汉的治堵实践表明,绿色交通不仅是缓解拥堵的手段,更是提升城市品质的路径。通过"规建管运"系统治理、技术赋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这座江城正在探索超大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案。正如研讨会专家所言,治堵工作是一项关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市民的共同参与和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