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热点
专题三:水运减污赋能绿色交通——武汉守护长江生态的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20
来源:武汉长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字号:
分享:

专题三封面.png


在武汉长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普兰宁城事论道:江城绿色交通"专题研讨会上,武汉理工大学蒋仲廉研究员指出,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武汉的绿色交通发展具有鲜明的水路特色。


2024年,湖北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53亿吨,内河亿吨大港增至4个,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突破2090公里;武汉港作为核心枢纽,贡献全省近四成港口吞吐量,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24.86万标箱,同比增长41.6%。这些数据清晰印证,水路交通是武汉钢铁、汽车等支柱产业原材料与产品运输的“生命线”,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及海外市场的“水上通道”,更是城市打造“五个中心”、建设国际化门户的重要支撑。


专题三配图.jpg


然而,水路交通的繁忙也带来了船舶与港口两大领域的污染挑战。船舶污染以大气与水体污染为主要表现:传统船舶依赖重油燃料,夜间航行时排放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及颗粒物,对沿江空气质量影响显著——2019年武汉军运会期间监测数据显示,夜间船舶排放曾导致沿江站点氮氧化物浓度飙升,险些对区域空气质量保障目标的达成造成影响;同时,船舶生活污水、含油废水直排,以及货物装卸散落物,也对长江水体生态构成潜在威胁。港口污染中,内河港口水体含沙量高、水生生物附着、设备易腐蚀等问题,增加了污染监测难度,码头初期雨水、冲洗废水处理不及时,还可能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或石油类污染。


针对船舶污染,武汉构建了“监测-管控-技术替代”协同发力的应对体系。监测层面,武汉理工大学联合长江海事局,结合气象与风场模拟数字模式,构建复杂流场下内河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动态清单,通过岸基监测站、无人机、无人船等多元设备,实现长江干线武汉段船舶航行状态自动检测,精准识别船舶主机能耗、排放因子与航行阶段的关联,为违规排放核查提供科学依据。管控层面,交管与海事部门联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加强柴油货车、老旧船舶违禁通行督查,同时探索船舶“零排放”航行试点,在长江武汉段划定特定优先通行水域,引导新能源船舶应用。技术替代层面,依托武船、青山船厂等本地企业推进绿色船舶研发改造,中船719所等科研机构研发氢燃料发动机、电池动力系统,逐步降低船舶对传统重油的依赖。


面对港口污染,武汉以“技术创新+示范工程” 推动港口从“被动治污”向“主动减碳”转型。针对内河港口监测环境恶劣、数据质量难控的问题,研发港口环境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分布式传感器实现陆域(颗粒物、氮氧化物)与水域(COD、氨氮、石油类)污染物多点同步监测,结合机理模型与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污染物预测与全流程控制;同时开发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技术,回收雨污水、喷淋废水再利用,缓解水环境污染压力。在武汉阳逻港的示范项目中,通过安装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系统,预计年减少碳排放超2万吨,不仅适配武汉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绿色发展定位,更为内河港口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武汉经验”。


制度规范与政策技术创新为水运减污提供坚实保障。制度层面,武汉将绿色航运纳入“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出台《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绿色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船舶排放限值、港口环保设施建设标准;对接国家政策,逐步扩大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限行范围至四环线,倒逼高污染运输工具退出。政策创新上,探索“碳资产”开发机制,如阳逻港使用电动重卡车转运集装箱,额外碳减排量可纳入碳市场交易,为企业提供经济激励;借鉴欧盟“可持续和智能交通战略”,提出“2030年内河运输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20%” 目标,推进内河运输碳中和与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上,依托湖北省绿色航运完整产业链,形成“研发-制造-应用”闭环:武汉理工大学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提供核心技术,武船、青山船厂实现绿色船舶规模化生产,中船719所氢燃料船舶技术进入中试阶段;同时推进“交通-能源”融合,在港口布局充换电站、加氢站,完善新能源配套。


武汉水运减污的实践,深刻诠释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通过技术创新与系统治理,武汉既守住了长江生态底线,又激活了绿色航运经济潜力。未来,随着绿色智能船舶普及、多式联运完善与能源融合深化,武汉有望建成世界领先的内河航运系统,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供“武汉样板”,让长江黄金水道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