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通讯员黎霞、万丽君)2025年6月21日,以“江城绿色交通”为核心议题的“普兰宁城事论道:江城绿色交通”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顺利举行。此次会议由武汉长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办,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吸引了来自交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智能科技、企业界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多领域专家学者与代表,展开跨界交流,探索绿色交通的武汉模式。
绿色交通是以最大限度降低交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节约资源能源、促进社会公平、提升系统运行效率为核心目标的交通系统与发展模式。其内涵在于优先发展可持续出行方式,倡导将步行、自行车、公共汽车、自驾车等交通方式按照环境友好程度由高至低排序。
“我们通过构建非常具有竞争力的绿色交通网络来倡导绿色出行。”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小丽介绍,武汉市二十年来有序推进轨道交通规划实施,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及区域功能构建了枢纽门户、地铁街区、外围地铁产业组团、地铁小镇,以及若干个地铁微中心。这五类地铁城市功能区覆盖了全市约70%的人口和岗位,在功能区内形成地铁+公交+慢行“三网融合”交通体系,推动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发展。
20多年来,武汉在绿色交通发展上面打出组合拳,坚持绿色优先、智慧管理、组团疏解三大战略,在治理理念上,从以车为主为本转向了以人为本;在模式上,从建设为主转向了“规、建、管、运”一体化;在机制上,从政府主导转向了社会共治。通过调结构、优空间、一户一策、创新运营模式、构建多维度评估体系等五大策略,武汉市对外构建综合性的国际交通枢纽,提升城市能级,对内打造绿色智慧出行示范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将绿色交通分为规划、治堵、降污和多模式四个专题,每个专题都设置了互动交流环节。各领域代表碰撞思想,深入分析武汉市绿色交通发展面临的关键瓶颈和核心痛点,创造性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慢行过江通道"方案针对武汉两江三镇地理特点,建议在跨江大桥设立更多非机动车道,破解跨江慢行难题;“地铁雨阳廊道”方案致力于打通从家到地铁站的“最后一公里”,改善雨天和高温天乘车体验,提升市民低碳出行意愿。
武汉长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理事长乐志刚表示,武汉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同时也是超大城市,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城市病”影响城市绿色进程。推动城市交通向绿色、低碳、智能、高效方向转型,不仅是提升城市韧性、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更对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